國內的中小企業中掀起了ISO9001認證的高潮,讓認證市場一片欣欣向榮,但我們確看到了很多令有識之士堪憂的現象:認證機構經營方式完全貿易化導致ISO9001證書的逐步降低,從事iso認證機構有國內,國外的兩大分支,認證用度比較高昂,認證檢測行業的市場利潤頗為可觀,國外的認證機構的審核用度維持,國內的認證機構也在每人3000元人民幣以上,在利潤的驅使下,國外認證機構甘心冒著每年高額的罰款的風險而搶占國內市場,國內認證機構也開始日益泛濫。這樣一來,被審核的企業也由于選擇余地越來越多而逐步占據交易的主動地位,對認證機構施加無形的壓力迫使放低獲證要求,終極形成錢證交易,ISO9000認證的技術門檻蕩然無存。
對于企業而言,咨詢職員承擔著引導、輔助的角色;對于認證機構而言,咨詢職員承擔著將ISO9000制度進行解釋和具體貫徹的角色。一個好的專業咨詢職員,可以在符合ISO9000標準要求的基礎之上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治理體系,引導企業走上規范化的治理之路。但由于咨詢公司在國內一夜間遍地開花,從業職員近萬名,其中好多職員的素質根本就達不到從業標準。假如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往,ISO9000證書將會形同廢紙,其制度本身也便失往了賴以存在的基礎。
有些企業推行ISO9001的目的僅是為了得到一張證書,將ISO9001制度的建立全部委托給咨詢公司,在推行的過程中并不投進或不全力執行,證書一到手,整個制度使束之高額,企業在推行制度與制度建立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在很多的方面受到新制度牽制,嚴密的制度被修改得七零八落,不但無益于企業的治理,反而增加了很多束縛和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