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體系管理的定位是否處于企業的重要位置,決定著企業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產品質量,那么企業如何實現質量體系的有效性?
1.落實“寫所需,做所寫,記所做”的原則。編制質量體系文件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員工的工作,員工是否自覺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開展工作,是評價有效性的量化指標之一。很多通過了ISO認證的企業都會有感觸:文件好編執行卻很難。其實,突出系統性、實用性,“寫所需,做所寫,記所做”,對質量記錄采用表格的方式操作,會取得很好地效果。
2.通過滾動式質量內審進行自我糾偏。實踐證明,即使企業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質量體系在實際運行中,總是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改善和不斷改進的機制,就會出現各種影響質量體系運行的問題,逐漸使質量體系運行困難,最終導致質量體系名存實亡。
3.關注質量成本讓顧客滿意,質量成本是評價質量管理水平的量化指標之一,沒有效益的公司的質量可想而知。質量的七項基本原則,視“顧客為上帝”,不但要重視提供給顧客產品的品質,還要與顧客搞好關系。顧客滿意,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溝通與理解。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質量管理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一味對顧客提成的所有要求照辦,有些超出企業承受改善能力的要求,通過溝通來化解。
4.流程化工作規范實現追溯制度。產品和服務質量通過流程化工作規范來保證,對任何的不合格品都要查明不合格的原因,能夠有效的追溯到責任人,即使不處罰,僅僅進行曝光,也能起到提升質量意識的作用。
5.管理層時時刻刻要體現質量“大智慧”。很多時候,企業的質量體系管理是無奈的,有些員工甚至基層管理者很難去理解為什么要把簡單的工作分解成那么多環節。真正面對產品質量的時候,很少看到企業的大智慧,也就不難理解眾多企業的蕓蕓眾生。
質量體系管理作為好多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高層的持續重視和授權,需要員工的持續改進,需要全組織的PDCA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組織質量工作得到提升,質量水平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