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本身本就不是難事,無非就是按照PDCA過程進行管理,但是困難的地方在于領導只是口頭做,而非實際操作。
如果只是短期利益,很可能是做做樣子,收效甚微;如果想長期利益,貫穿生產的始終,可能會發生質量管理與生產管理的沖突。這里就拿制造業舉例子。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好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就是標準管理。質量標準的來源,一個來自公認的質量體系,另一個可能來自技術部門的技術文件。質量標準錯誤或來源錯誤,再厲害的質量也管不好產品的質量。
領導對待品質問題的方式具有導向性,如果領導處理品質問題的方式是處罰、責問,那么生產部門就會遮蓋問題;反之領導對質量問題熟視無睹,質量部門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生產部門也不會把質量管理放在眼里。領導必須表明自己對待質量和生產的立場,不偏不倚,問責要根據工作職責和情況,不能消極回避。
加強質量部門和生產部門的溝通,增加相互認識了解。首先應該搞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應該干什么。兩個部門應該增加溝通理解,可以交換崗位體驗,促進雙方更了解對方的工作和難處,定期召開質量會,討論質量問題,并強制要求拿出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吵沒有結果的架。
生產部門應該主動尋求提供生產效率的方法。生產部門也要改變觀念,不能認為提高效率只是提高生產數量而忽視質量,也不能認為提高效率是別的部門的事情。產品的提高不能只靠人工勞動的增加,要調動員工積極性、改進工藝、革新設備。時刻記?。簺]有質量的產量就是浪費,產量越大,浪費越大。
質量部門要改變狹義質量觀念,完善質量體系。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改進活動。質量部門還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不能光說不練,要確確實實的提高整體質量。
質量管理難?先要自己找原因,說白了也就是一些管理方法的照搬不誤,但是想真正的讓企業質量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